想象一下,如果人类失去了视觉、听觉和触觉,该如何行走、避障、与世界互动?自动驾驶汽车面临同样的挑战。它赖以感知、决策和行动的根基,正是遍布车身的各类传感器——它们构成了自动驾驶不可或缺的“感官系统”。没有这套精密的环境感知网络,再强大的算法也无从施展。
为何传感器是自动驾驶的命脉? 人类驾驶员依靠感官实时获取路况信息。自动驾驶系统要取代人类,第一步、也是最核心的能力,就是实现对环境全面、精准且实时的感知。据统计,全球约90%的交通事故源于人为失误。自动驾驶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大幅降低事故率,而这极度依赖传感器提供的可靠环境数据作为决策基石。传感器如同车辆的“眼睛”和“耳朵”,让机器真正“看见”并理解周围世界。
汽车传感器的多元“感官”世界 自动驾驶的“感官系统”绝非单一器官,而是由多种传感器协同工作的精密网络,各司其职,互为补充。主要成员包括:
摄像头 (Camera): 最为人熟知的“视觉担当”。如同人眼,负责捕捉丰富的颜色、纹理、文字(如交通标志、信号灯)和物体细节识别(车辆、行人、自行车等)。其优势在于提供高分辨率图像,理解复杂场景。但其性能受光照(强光、夜晚)、恶劣天气(雨、雾、雪)影响显著。
毫米波雷达 (Millimeter Wave Radar): 环境感知的“中坚力量”。利用毫米波段的电磁波探测目标,核心优势在于其卓越的测速、测距能力和全天候工作特性。能穿透雨、雾、灰尘,在低能见度条件下依然可靠工作,擅长探测移动物体的速度和位置,是ACC(自适应巡航)和AEB(自动紧急制动)等功能的关键支撑。不过,其分辨细节能力相对有限。
激光雷达 (LiDAR -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): 高精度的“三维测绘师”。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信号,精确测量与周围物体的距离,生成车辆周围环境的实时、高精度三维点云地图。在物体形状、轮廓和空间位置感知上具有独特优势,是构建高精度环境模型的核心。早期成本高昂且易受浓雾、大雨等极端天气影响,但随着固态激光雷达技术发展,其应用正在普及。
超声波雷达 (Ultrasonic Radar): 泊车“好帮手”。利用超声波探测近距离(通常米)障碍物。原理简单、成本低,主要应用于低速场景的泊车辅助、盲区监测,精确感知车辆周边近距离的静态或缓动障碍物。
定位与惯性传感器 (GNSS & IMU): 车辆的“内部感知器”。GNSS(如GPS、北斗)提供全局位置信息,IMU(惯性测量单元,包含陀螺仪和加速度计)则实时感知车辆自身的运动状态(如速度、加速度、姿态角变化)。两者结合,尤其在GNSS信号短暂丢失时(如隧道),通过航位推算法维持定位连续性,是理解车辆自身“在哪里”、“如何动”的关键。
单一传感器有其固有的物理局限。摄像头的视觉局限、毫米波雷达的分辨率限制、激光雷达的成本与天气敏感度,以及超声波雷达的探测距离,都意味着没有“万能”的传感器。
自动驾驶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灵魂,在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。
在雨天场景下:
从视觉、听觉到空间感知,汽车的传感器阵列正在飞速进化。传感器成本的持续下探、性能的显著提升以及融合算法的日益精进,正在推动自动驾驶系统从辅助驾驶(ADAS)稳步迈向更高级别的自主驾驶。这套不断精细化的“感官系统”,让汽车拥有了感知世界的全新维度。
Copyright © 南京凯基特电气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苏ICP备12080292号-5
全国服务电话:025-66098387传真:025-87168200
公司地址: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科宁路777号申智滙谷9栋101